神秘的公攤面積
資料片
前段時間,山西太原有業主曾發布視頻曝光某地置業小區的公攤面積為43%,已超出太原市規定的25%。無獨有偶,山東青島一樓盤被爆出公攤面積高達46%,相當于購房者約半數購房款花在公攤面積上。
一般情況下,商品房的得房率在70%-80%,這意味著,購房者買下一套100平方米的房產,套內面積大約為70至80平方米。如果在一二線城市,相當于花費上百萬元購買公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洪陽提出,“取消公攤面積,讓購房者明明白白付費”的話題再度登上熱搜。
其實,真正令廣大購房者不能理解的是,花費幾十萬甚至數百萬元購買的公攤一直是團“迷霧”,你不知道它包括什么,怎么算出來的,卻要以它為基礎,繳納物業費、取暖費等大部分房屋日常開銷。不僅僅是購房者有疑惑,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即便是和商品房公攤直接相關的設計師、測繪員,也只了解自己工作范疇內的部分,不清楚公攤面積、比例的完整來源。
誰說了算?
盡管大家對公攤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究竟包括哪些部分,更搞不清楚自己居住的房子,公攤面積比率是否就是開發商給出的那個數值。
所謂公攤,是根據1995年建設部(住建部前身)發布的《商品房銷售面積計算及公用建筑面積分攤規則(試行)》劃分的,具體包括電梯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和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以及其他功能上為整棟建筑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等。此外,套(單元)與公用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也被計算入公攤面積之中。
而公攤面積系數也不是開發商預先設定的一個20%或30%,而是通過計算得出的。
有著10年測繪經驗的房產測繪員趙天明介紹了計算公攤面積的過程:先是以棟為單位,計算整棟建筑物的總公攤面積,再以各戶的套內建筑面積為比例分攤給各戶承擔。
公攤面積是由有資質的房產測繪單位測量出的。趙天明介紹,一般來說,如果是預售房屋,公攤面積需要進行“預測”和“實測”兩次測算。預測是在房屋建成之前,測繪單位會根據開發企業提供的合法合規的建筑圖紙進行測算,此面積可用于房屋預售,即購房合同的面積。而實測則是房屋建成之后,測繪單位實地進行測繪,采集外業數據,再進行測算。這個面積也是最終給購房者的交房面積,即不動產辦證面積。
“開發商需要憑測繪機構出具的測繪報告,錄樓盤表系統(包括樓層、房號、房型等信息),才能取得預售許可證,進行銷售、網簽,非常嚴格?!壁w天明說,測繪機構都是房管局規定認可的,根據甲、乙、丙級別不同,所能測繪的面積大小也不同。
趙天明所在的城市,每個區都有自己的測繪隊,僅為房管局提供測繪服務,不對市場開放,而房產測繪有著明晰的質量審查流程,從自檢、互檢、質檢到上級審核,以保證測繪質量?!八栽诜慨a測繪階段,開發企業是做不了什么‘操作’的?!?/span>
另一位在房管局旗下測繪機構從事房產測繪十多年的測繪員也表示,每一個平方米的計算,都是根據房產測繪實施細則操作,并且由軟件根據公式推算而來,“我們屬于房管局,不是市場行為,并沒有利益關聯。還帶有一定的行政行為,在測繪方面不敢亂來”。
不僅在測繪階段,在房屋最初的規劃設計階段,公攤面積的設計也需要依據一定的標準。某大型房企設計部門負責人李欣介紹,項目規劃設計要依據建筑設計統一的設計標準,比如樓棟中走廊的寬度、大堂面積大小,需不需要設置電梯工休息室等,也都要依據相應的建筑設計防火等規范設計,這都屬于影響公攤面積的因素。
此外,這些項目規劃設計的最后審查權在政府部門手里。一家民營設計院的住宅設計師張磊表示,每個項目的規劃方案會有7天的公示期,在公示期內,如果有質疑,可以對方案進行問題反饋。如果在購房時對開發商提供的公攤面積有質疑,購房者也可以去當地房管局進行咨詢?!耙话闱闆r下,房管局會要求開發商對公攤面積系數是否按照規劃要求進行說明”。
從何而來?
為什么不同小區的公攤面積和得房率會不同?我的得房率怎么比別人低這么多?這是許多人最為關心的問題。
實際上,得房率的大小與樓層高低、公共活動區域大小、住宅樓的類型都有關系?!熬透邔幼≌瑏碚f,板式樓的得房率通常要高于點式住宅(也稱桶樓、塔樓)?!睆埨诮榻B,而樓層越高,公攤面積也會越大,這是由于高層住宅承重墻要承擔的壓力更大,所以大多數高層住宅的墻體也會比多層或小高層的墻體厚。套與公共建筑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以水平投影面積一半的建筑面積都是共有建筑面積,因此高層住宅樓的公攤面積也就越大。
此外,越高樓層由于居住人數更多,配備的電梯數量也會更多,增加了公攤面積?!耙话愠邔拥姆课菀驗橄朗枭⒌仍?,在規劃設計時會增加安全通道的寬度,這也就增加了走廊面積,公攤面積也會隨之增加?!睆埨诒硎?,此外,設計師思路不一樣,房型大小、戶型拼接不一樣都會造成公攤面積的差別。
每套房子間公攤面積的差異與其所處的城市、區域、小區之間其實沒有必然的關系。趙天明解釋,因為每棟房子都是獨立設計的,甚至同一小區里同面積、同戶型的房子,得房率不同也很正常。
舉例來說,一個小區的幾棟樓中都設計有一個3室1廳1衛套內面積為80平方米的B戶型,即使樓棟之間的層數一樣,每層戶數一樣,樓梯、電梯、樓道等公用面積的設計也一樣,B戶型的公攤面積仍然會不同。
這是因為受到“鄰居”的影響。一幢樓B戶型的鄰居是A戶型,一層4戶是ABBA,而A戶型為大戶型(138平),屬于“大鄰居”,按照比例分攤自然會分走更多的公攤面積,分到B戶型的公攤面積自然就小了。而另一幢樓同樣是B戶型,鄰居是C戶型(95平)和D戶型(120平),樓棟4戶是CBBD?!靶∴従印狈肿叩墓珨偯娣e少,這棟樓的B戶型自然要承擔更多的公攤面積,得房率也就低了。
此外,陽臺面積也會影響得房率。張磊表示,根據現行的房屋建筑規范的相關規定,在主體結構內的陽臺,按其結構外圍水平面積計算全面積;在主體結構外的陽臺,則按照其結構底板水平投影面積計算1/2面積,這也就是開發商賣房時通常所說的“陽臺送一半面積”。而不同結構方式建造的樓棟,結構內、外的劃分又有所不同,這又影響到陽臺面積的計算,張磊表示。
這筆物業費合理嗎?
在許多購房者看來,物業費要按建筑面積每平方米收取,公攤面積越大,物業費越多。在住宅壽命期,幾十年的積累又是一筆巨額的支出。
“實際上,公攤面積并不會增加居民繳納的物業費?!币幻飿I相關人士陳晴表示,這與物業費的計算方式有關,物業是算“總賬”。具體物業費的價格會根據配置的服務人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等,測算人員工資、物料等等,得出一個項目每年的總費用,然后按照每戶的面積比例做費用切分?!霸谶@種計算規則下,即使是不按照建筑面積收取,而按照套內面積收取,每戶的占比也不會改變?!标惽绫硎?。
在中國,絕大部分物業費收取都采用“包干制”,即物業公司會把每個項目的人工成本、物耗、能耗、外包、保險等成本算一筆詳細的賬,再加上一定的利潤,把總費用除以12個月,再除以建筑面積得出的就是物業費的價格,即元/月/平方米。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即便是和商品房公攤直接相關的工作人員,也不清楚公攤的完整來源。
住宅設計人員并不能完全清楚公攤面積具體是如何測算的,樓棟公攤面積的差異是怎樣產生的;測繪人員也并不知道一些樓棟為何進行這樣的規劃設計,從而導致測算出來的公攤面積的不盡相同;銷售人員任靜更是常?!耙活^霧水”。
雖然商品房購銷合同中都會注明商品房的套內建筑面積(實得建筑面積)及應合理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但大部分合同中都不會標注出具體是小區的哪些部分,更加不會列出具體演算過程?!斑B我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問題,更無法向客戶去解釋?!比戊o表示,在她銷售過的項目中,她并不知道項目里納入公攤面積部位的名稱、位置和面積。
也就是說,對公攤的設計、測算環節的專業人員和面向客戶的銷售人員,“公攤”也是一個謎團,公攤面積始終無法以清晰的面目示人。
?。☉茉L者要求,李欣、張磊、
陳晴、任靜為化名)
本版文 綜合《經濟觀察報》、澎湃新聞